公海彩船6600(中国)官方网站

    descrip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SWS要闻】2024年外高桥造船科技创新大会·高端装备与数智协同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4-11-19
    来源:

    11月16日,以“融合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外高桥造船科技创新大会·高端装备与数智协同分论坛成功举行。作为外高桥造船科技创新大会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分论坛旨在深入探讨高端装备与数智协同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推动船舶建造物流集配领域的创新发展。活动由外高桥造船主办,大型邮轮创新中心(SWS智慧物流分中心)、米巴赫(上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支持。

    image.png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党委书记冀相安、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员事务部副主任马兴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部供应链管理处高级经理余厚彬、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首席工艺师孙学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魏晓峰以及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刚、副总经理张学辉出席本次论坛。


    在论坛开始前,与会嘉宾们共同前往外高桥造船6000㎡重型堆垛机智能仓储立体仓库,集配部部长杨连生详细介绍了立体库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智能仓储立库通过引入国产化重型堆垛机设备,并以基于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为核心,实现了物流仓储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大幅提高了仓储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为船舶建造过程中的物流集配提供了有力支持。


    陈刚在欢迎辞中指出,随着造船工艺的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仓储物流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高桥造船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大型邮轮建造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汇聚行业智慧,共同推动船舶建造物流集配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马兴磊指出,我国造船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仓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外高桥造船在大型邮轮建造过程中探索出的物流集配管理新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希望行业企业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船舶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余厚彬发表致辞,他对外高桥造船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并强调科技创新在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国船舶集团将一如既往继续支持外高桥造船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更进一步。


    论坛现场,专著主编陈刚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魏晓峰共同启动了专著《大型邮轮工程物流集配管理技术与实践》发布仪式。


    魏晓峰表示,该专著凝结了外高桥造船在邮轮物资集配过程中创新经验和技术积累,对推动整个船舶工业的物流集配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船舶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为行业提供更多优质出版物。


    陈刚分享了专著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介绍道,这本专著的撰写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同时也是一段充满收获和成长的旅程。专著团队深入一线,实地考察了多个大型邮轮建造现场,与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最终完成了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他表示,希望这本专著能够为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船舶工业物流集配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米巴赫(上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余竞超以《数智化助力国产大型邮轮物流管理》为题发表演讲,分享了数智化在国产大型邮轮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吴祖煊以《多模态世界模型》为题发表演讲,揭示了智能视觉计算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供应链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军以《企业物流的数字化转型》为题发表演讲,分析了企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协同化运作思维,指明了企业物流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实施路径。


    张学辉致闭幕词,他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并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主要成果和收获。他表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努力,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船舶行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来自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惠生清洁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新智保科技有限公司、中物联供应链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米巴赫(上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0余家行业内外单位的代表参加本次论坛。公司科技委主任金余,总经理助理孙向东、总监许艳霞及集配部、科技发展部等部门负责人出席本次论坛。


    友情链接: